“千秋万岁”邢窑陶俑
来源 : 邢窑博物馆 时间 : 2022-03-28

“千秋万岁”邢窑陶俑
聿车
邢窑博物馆里,有一对“人面鸟身”的素烧陶俑,一个头上有翎,一个梳着发髻,都着开襟衫,鸟身为条形羽状纹,馆方标注,是“观风鸟”,1971年,出土于内丘县新城村的一座唐代墓葬。在古代,观风鸟和“千秋”、“万岁”都是墓葬里的明器,因摆放的位置不同,寓意不同,叫法也就不同。看了以后,经过推敲,笔者认为,此器物应该叫作“千秋万岁”为宜。在汉语里,“千秋万岁”一词,一是表示时间长久;二是祝福之语,表示长寿美好。我们在博物馆经常看到的“千秋万岁”秦汉瓦当,就是这个意思。而且,出土这一“千秋万岁”的唐墓,同时也出土了鸡俑、鱼俑、鸭俑等明器。“鸡”喻吉祥、吉利,“鱼”喻吉庆有余,“鸭”为嘎嘎叫,表示功名成就,都是对美好的向往。此对陶俑只所以不叫“观风鸟”,而是叫“千秋万岁”,有以下根据:其一,千秋万岁的形象文献里有明确记载。在东晋葛洪的《抱朴子·内篇》里,葛洪说:“千秋之鸟,万岁之禽,皆人面而鸟身,寿亦如其名”,这是人面鸟身的形象第一次被称作千秋万岁。崇尚美好,祈愿长寿是人的本性。古人视死如视生,往往也把这种祈愿,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在长眠的墓葬中。其二,有考古发掘为证。考古人员首先是于1958年在墓室里的画像砖上发现千秋万岁形象的。当年,河南邓县在修建水库时,发现了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古墓,墓里有一块画像砖。画像砖上左边为“人头鸟身”画像,鸟的身后有“千秋”的榜题,中饰忍冬花叶纹,右为“兽头鸟身”的形象,身后的榜题是“万岁”。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千秋万岁的形象。墓室里“千秋万岁”形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壁画。磁县漳湾北朝皇陵墓道东西两面的壁画里,就有一男一女的“千秋万岁”形象。“千秋”的头上有高高耸起的冠翎,为男性特征,“万岁”头上有女性特征的发髻。“千秋”、“万岁”的排列位置非常符合男左女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。再看邢窑博物馆展出的“人面鸟身”的陶俑,也非常符合漳湾壁画的千秋万岁特征,头上有翎的为男性,应是“千秋”形象,梳着发髻的是女性,为“万岁”形象。其三,“千秋万岁”与“观风鸟”作为陪葬品的用途不同。博物馆展示的新城村唐墓出的这件器物,没有见到发掘报告,不知其具体摆放位置,但按照磁县漳湾北朝皇陵墓道摆放的位置看,“观风鸟”排列比较靠前。而位于墓道东面的“千秋”紧随青龙后面,墓道西边的“万岁”紧随白虎后面。因此按传统说来,“千秋万岁”应摆放在棺椁的左右两侧,而观风鸟一般都在墓道的前头,是来观察气候变化的,其形象比较单一,就是鸟的形象,没有人面形象。综上可见,博物馆展出的这对陶俑应该叫作“千秋万岁”比较恰当。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朝代,我们通过阅读文献可知,邢窑素烧陶俑引领了丧葬文化的时代风尚。据《旧唐书舆服志》记载,太极元年,左司郎中唐绍仪上疏曰:……孔子曰:明器者,备物而不可用,以刍灵者善,为佣者不仁。传曰,俑者,谓有面目机发,似于生人也又《唐会要》卷三十八《葬》记载:文武官及庶人丧葬,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,四神十二时在内……《唐六典》卷二十三《将作都水监》记载:甄官令掌供琢石、陶土之事,丞为之贰……凡丧葬,则供其明器之属……当圹、当野、祖明、地轴、䩥马、偶人,其高各一尺,其余音声队与童仆之属。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三层意思:一是,唐代的官员去世以后,要按身份高低采用不同的埋葬方式,陪葬的明器,主要是俑,其内容、数量、材质、大小都不同。二是,唐代陪葬的陶俑的种类很多。考古发现唐代墓葬一般在墓门口附近有两个体量大的镇墓兽,一个人面兽身,一个兽面兽身,后面还有两个很大的武士,它们就是文献里记载的当圹、当野、祖明、地轴,其后的䩥马、偶人、音声、童仆就是骑马的仪仗队和男女侍者了。三是,因为唐代陶俑陪葬数量很大,为了服务这一丧葬文化,官府设立了甄官署这一机构,任有府官,专门负责包括陶俑在内的明器以及陶瓷制品、石器雕琢、沙石工料等产品的制造产出。据此判断,内丘出土的“千秋万岁”等众多陶俑明器,俱是邢窑烧制,而邢窑作为大唐官窑,烧制陶俑明器是否也为甄官署所指定,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定论。